【摘要】作为中国古典体操重要流派之一的八段锦,早在北宋时就已经在社会上传播,而元初《修真十书》中的“钟离八段锦”则是现今所见八段锦的最早、最完整的版本。它之所以归于钟离权名下,或仅是出于一种假托,但宋代道教学者曾慥较早地将其编辑成书则是确切的。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钟离八段锦演变出了不少流派,以立式八段锦流传最广。与以往的导引功法相比,钟离八段锦在表达形式、道术的整合以及套路的规范与简易性方面都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就历史地位而言,钟离八段锦法不仅既应该是道教由外丹向内丹转型中道术创新的重要成果,而且又开中国古典体操重要流派———八段锦之先河。
本站资源收费,若有需求请加V
复制微信号
这里初次使用“中国古典体操”一词主要出于如下考虑。首先,其中的“体操”一词,虽然与“体育”一样,都属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之舶来品,但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其内涵与外延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像中国古代特有的如五禽戏、八段锦之类的导引术,人们就越来越习惯于把它纳入体操的范畴。再者,该名词中的“古典”一词则是对文学、音乐中常用的“古典文学”、“古典音乐”之类术语的借移。同样,体操也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众所周知,自19世纪以来,五花八门的竞技体操、基本体操之类的现代体操逐渐风靡世界。而在此之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一些民族大都曾创造过富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体操形式。在这方面,绵延不绝的中国古代文明则是更胜一筹。尤其是养生、祛病、强身类体操———导引术十分发达。据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证明,导引术在先秦时已经存在,汉初已被书绘于竹帛,其后,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之类更是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且极富东方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体操系统。由此,特冠之以“中国古典体操”之名,应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这个名号既可反映导引术与现代体操之区别,又可揭示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的某些联系。这便于减少现代人或外族人对导引术的理解障碍,非常有利于它的继承、传播和发展。
对于中国古典体操重要流派之一的八段锦,历来研究者屡屡不绝。就其创始问题而言,至今学界尚存不少争议。有的学者据葛洪《神仙传》中的一段文字,将八段锦的创始上溯到了晋代。此种观点,较早是由翁士勋在其《八段锦始于晋代》(载《体育文史》1994年第1期)一文中明确提出的,几年后,他又发表题为《试论八段锦的发展与演变》(载《浙江体育科学》1998年第1期)的文章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近年来,新编的《中国体育通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卷第四章第四节“八段锦的继续发展与完善”一目中也认为八段锦的名字较早出现在晋代。然而,此说一出,楚雪丝即撰文《八段锦始于晋代之说尚须考证》(载《体育文史》1994年第4期)表示质疑。另外,王卜雄、周世荣的《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以及吴志超的《导引健身法解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著作也认为八段锦形成于宋代。鉴于此,确有对八段锦的创始等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必要。笔者不揣浅陋,以诸位学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契机,而由道教文献《修真十书》中所载“钟离八段锦”入手,以期在对八段锦的创始、演变等问题作重新梳理基础上,再予之以更准确的历史定位。
一、“钟离八段锦”的创始问题
现存各类传世文献中,最早比较完整的八段锦版本是《修真十书》中所载的“钟离八段锦”。此道书大约编集于元朝初年,在其《杂著捷径》篇中,以“钟离八段锦法”为名,不仅载录了整个功法的全部歌诀,而且还对歌诀做了附注并配有八幅图。[1]不过,遗憾的是,文中对此功法的来龙去脉没有做必要的交代。为此,我们还
必须求诸其它文献。事实上,除《修真十书》中的以上内容外,明代以前的其它文献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关于这种功法的记载:
①“士大夫学道者多矣!然所谓‘八段锦’、‘六字诀’,特导引而已。不知气血寓于身而不可扰,贵于自然流通。”[2]
②“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而以为长生安乐法。”[3]
③“陆务观《清尊录》言:老内侍见林灵素于蜀道。季次、仲季自云:尝过姚平仲于庐山,受其八段锦之术。”[4]
④“《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诀也。”[5]
⑤“问曾所编《百家诗》。曰:只是他所见如此。他要无不会,诗词文章字画外,更编道书八十卷。又别有一书,甚少,名《八段锦》,看了便真以为是神仙不死底人。”[6]
⑥“愚四十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术,诧其老健,每窃笑之。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屠龙术,不如四平之宰猪也。”[7]
⑦“钟离先生八段锦,吕公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其后又有窦银青八段锦与小崔先生《临江仙》词,添六字气于其中。恨其词未尽,予因择诸家之善,作《临江仙》一阕,简而备,且易行。普劝遵修,同证道果。绍兴辛未仲春,至游居士曾记。”[1]
以上七则文献中,文献①出自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之《栾巴传》,记述的是汉代人栾巴的仙迹。细察此传记,以上所引这段文句与栾巴事迹毫无关系,大概是别处文字的窜入,而且该部分内容又对导引养生持否定态度,这恰与葛洪的观点背道而驰。因为葛洪虽然迷恋于神丹的炼制,但对导引祛疾、防病的功效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如《抱朴子》云:“夫导引疗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官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8]251可见,文献①虽出自葛洪的《神仙传》,而非葛洪所撰,应该是后人所为。据楚雪丝考证,葛洪《神仙传》现存多种版本,而只有《四库全书》本中才有文献①的内容。[9]何况,除此之外,现存北宋以前的文献中亦不见有关八段锦的其它任何记载。可见,仅凭文献①不能定论八段锦在东晋时就已存在。
文献②③④⑤⑥⑦皆出自宋元文献。由这些文献可以管窥八段锦在宋元时存在与传播的一些蛛丝马迹。文献②③⑥说的是关于八段锦的修习与传播之事。文献③引用了陆游《清尊录》中的记载,说的是曾为北宋镇边大将的姚平仲出道后曾于庐山向他人传授过八段锦。文献⑥说明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曾见到一个叫吕四的人因为修习八段锦而甚见成效。俞琰起初注《参同契》时,可能深信丹术,而笑吕四修习所谓八段锦,四十年后则承认还是八段锦为切近实用的养生术。
文献④⑤皆出自南宋时人所编著之书。其中文献④说明晁公武见到的是未署名作者的一卷本的《八段锦》,而文献⑤则说明朱熹知道有一个内容非常少的《八段锦》本子,且为道教学者曾慥所编著。这两则文献资料中所提到的《八段锦》一书有可能是同一本书。
文献⑦出自道书《修真十书·杂著捷径》,是两宋之际曾慥所著的《临江仙》中的一段说明。它不仅明确将八段锦置于“钟离先生”名下,并由“吕公”传之于世,而且还指出窦银青、小崔先生以及自已都对其做过改编。这里钟、吕并出,肯定指的是钟离权和吕洞宾。道教史上,二者是十分扑朔迷离的人物。对二者的信仰在曾慥所处的两宋之际已经形成,而曾慥又是一个有道教信仰的学者。可见,虽然曾在此煞有介事的将八段锦之创传归于钟吕二人,但其可信度仍然值得怀疑,更何况上面的其它六则文献又仅言“八段锦”三字,而只字未曾慥提钟吕二人。总之,钟吕创传八段锦之事还不能确证,尚有假托之可能。至于窦银青和小崔先生,其它各类文献中均未见到二者之真实事迹或被神化的记载,也就不存在假托的可能性,反而可以肯定应确有其人,且他们与曾慥一样,都是八段锦功法的“粉丝”和改编者。
综上所述,八段锦的创始虽然不能上溯到葛洪所在的东晋,也不能肯定为传说中的钟吕所创传,但北宋时它已经在道教界和世俗中的流传和被改编的记载则是确切的;至南宋时已经有人将其编辑成书,其最早的文本很可能是出于曾慥之手,抑或正是如今我们能见到的《修真十书·杂著捷径》篇中的“钟离八段锦法”文本。
二、钟离八段锦法的流派
钟离八段锦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对身体的保健作用易见成效,所以在社会上得以广泛传播。具体而言,一则表现为钟离八段锦法的歌诀与图谱直接被许多医学及养生学书籍所刊载,二则是在其影响下,从宋代开始还逐步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下面举其要者略加介绍。
(一)从窦银青八段锦到小崔先生与曾慥的《临江仙》词。
根据上文所列文献⑦可知,首先对钟离八段锦法作改编的应该是宋代的窦银青、小崔先生和曾慥。至于“窦银青八段锦”到底什么样?由于资料所限,现在已无从查考。小崔先生用《临江仙》一词来描述钟离八段锦法,并将六字诀法揉进其中。不过,该词也已经失传。曾慥则是择诸家八段锦之善,另作《临江仙》一阕:“子后寅前东向坐,冥心琢齿鸣鼍。托天回顾眼光摩,张弓仍踏弩,升降辘轳多。三度朝元九度转,背摩双摆扳。虎龙交际咽元和,浴身挑甲罢,便可蹑烟萝。”[1]705若将曾慥《临江仙》词中所描写的八段锦与钟离八段锦法相比较,可见其中的主要改编有:
其一,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功法中融进了六字诀法。六字诀法较早见于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是指吐气时通过口形的变化分别发出类似嘘、呵、呼、哂、吹、嘻的声音,以分别与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曾慥《临江仙》词中的六字诀法的加入不是随意的,而是与不同导引动作所作用的内脏相对应。譬如,两手托天的动作是用来调理三焦,六字诀法则用“嘻”;张弓踏弩可锻炼心胸,六字诀法则选用“呵”;背摩肾俞是针对腰肾,六字诀法则用“吹”。六字诀法的加入虽然增加了修习八段锦的复杂程度,但却加强了对修习者呼吸机能的锻炼及脏腑的按摩效用。
其二,导引动作也有所变化。曾慥《临江仙》一词中涉及到的一些动作,如“眼光摩”、“张弓”、“踏弩”、“双摆”、“扳”、“浴身”、“挑甲”等,而在钟离八段锦法中却没有。再者,曾慥的这首词是“择诸家之善”,即以钟离八段锦、窦银青八段锦和小崔先生的《临江仙》词为基础写成。那么,这些在钟离八段锦法中找不到的动作,应该是出自窦银青八段锦或小崔先生的《临江仙》词。
其三,行功之时间、次数及坐向方面的变更。在行功的时间和次数上,钟离八段锦法的要求较为明确:“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其法于甲子日,夜半子时起”,“每日子后午前各行一次,或昼夜共行三次”。[1]693也就是说,首次行功须选在甲子日,其后每夜的子时之后行一次,午时之前再行一次,或者一昼夜共行三次也可以。曾慥《临江仙》词中则只是说:“子后寅前东向坐。”[1]705可见,是将行功的时间调整为夜里子时之后,寅时之前,亦即须在丑时行功,且要面向东坐。如此之要求可能源自窦银青八段锦。
(二)立式八段锦
立式八段锦为近代以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八段锦功法。但它的上源首先可以追溯到道书《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题为“导引诀”的这样一段韵文:“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盘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10]651此外,两宋之际的道教学者曾慥所撰《道枢·众妙篇》中则载有以“至游子曰”开头的一段话与此“导引诀”有相同之处,其文曰:“仰掌上举以治三焦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反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去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11]798-799首先从形式看,曾慥的这段话没有用韵文形式,显得更为原始朴素一些;其次,《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为宋元净明道之经书,而曾慥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其《道枢·众妙篇》的成书应在《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之先。可见,《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的“导引诀”或许恰以曾慥《道枢·众妙篇》中的以“至游子曰”为开头的这段话为上源。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些学者判定,近代以来,兴起的立式八段锦当源于曾慥。
再者,如果我们继续将曾慥《道枢·众妙篇》中的这段话与其《临江仙》一词相对照,结果发现它们中的有些动作是相通的。譬如,“张弓”和“左肝右肺如射雕焉”,“双摆”和“摆鳝之尾所以去心之疾矣”,“挑甲”和“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同时,曾慥这段话中的“仰掌上举”、“反复而顾”和“左右手以攀其足”的三段动作,也能在钟离八段锦法中找到原形。因此,可以推断,曾慥《道枢·众妙篇》中的这段话的上源则应该是比曾慥《临江仙》词更早的钟离八段锦和窦银青八段锦。假如我们直接将《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的“导引诀”与钟离八段锦法相对照,就会发现二者中有些动作是相同的。尤其是,“导引诀”中的最后两句:“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10]674更像取自于钟离八段锦法。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近代以来兴起的立式八段锦之初创者应该是宋代道教学者曾慥,是他根据钟离八段锦等功法而撰写了《道枢·众妙篇》中的“仰掌上举以治三焦也……”的那段话。后来,净明道士在编撰《灵剑子引导子午记》时,则将曾慥的那段话吸纳整理为“导引诀”。这样,立式八段锦的动作主体在宋代就已经基本确定了。不过,其“八段锦”之名的确定则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起初,曾慥在《道枢·众妙篇》中只是简单谈了八个导引动作及其功用,并没有为这八个动作冠以总名,而《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的也只是名之曰“导引诀”。据吴志超考证,到南宋后期,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修真旨要》中则将前者开始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即开始假托于道教神仙吕洞宾名下;而后者在明代胡文焕的《类修要诀》中则开始被称为“许真君引导诀”,即开始假托于许逊名下。清代冯曦的《颐养诠要》中又将陈元靓《事林广记·修真旨要》中的“吕真人安乐法”改称为“吕真人安乐歌”,其词曰:“双开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西胃须单托,五劳七伤四顾。鱼摆尾驱心病,手摩脚腿理肾腰。大小朝天安五脏,咽津纳气指双挑。一日若能四五作,自然法火遍身烧,十二时中频频作,管教延年百病消。”[12]此歌中的前八句与陈元靓书中的大体相同,而后四句则为新增。冯曦之后又有清人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和青莱真人的《八段锦图说》中刊载此功法,而且还开始将此功法与取坐式的钟离八段锦法并列为立式功法。直至清末光绪年间出版的《幼学操身》和《新出保身图说》两书才完成了立式八段锦的定型工作,其歌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13]此立式八段锦经过清末和民国年间的流传又分为南派“文八段锦”和北派“武八段锦”两个流派。文八段锦动作柔和,武八段锦采用马步站立势,动作刚劲。
综而观之,在立式八段锦的演变过程中,动作的总数始终分为八段,但这八段动作的表述形式、排列顺序以及动作本身等都有所变更。不过,其中,多数动作在演变中始终变化不大,如两手托天势、左右开弓势、两手单托势、回顾势、摆尾势和攀足势。与钟离八段锦法相比,立式八段锦开始向单纯的肢体运动方向发展。尤其是后来的“攒拳怒目增气力”一势,更像是取自外家拳。这样就与以宣通肢节和内气运行为特征的钟离八段锦法更有所差异了。
三、钟离八段锦法的功法特征及历史定位
(一)钟离八段锦法的功法特征钟离八段锦法属于中国古典体操———导引术的范畴,与之前名目繁多的其它导引功法相比,钟离八段锦法至少有以下三点特征。
1.较完善的表达形式。钟离八段锦法的主体部分是由36句五言诗歌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记诵;诗歌之后的诀则对整个功法的功旨和注意事项做了简明扼要的说明,以便于修持者掌握其中的要领;多数功法诗歌后都紧跟附注,这就弥补了功法诗歌为了追求形式的简练而造成的语焉不详,从而为具体的功法操作做了必要注解;歌诀之后所附的图解,更是锦上添花:一则将此功法分成了八段,二则使此功法的八个典型动作一目了然。而钟离八段锦法之前的许多导引功法,多数有文无图,或者原来配有图,而后来又亡佚了;有的虽然文字表述完整,但未歌诀化,不便于记诵;而有的虽然以诗歌为形式,但又因缺少附注而令人费解。总之,现存文献中,像钟离八段锦法这样,有如此完善的表达形式的导引法,比较少见。
2.多种道术的有机整合。虽然我们习惯上将钟离八段锦法归属为导引术之列,但实际上它是由自我按摩、存神、存想、叩齿、咽纳、行气、内丹等多种道术揉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功法。更可贵的是,这些道术中有的还似乎融入了异域的印度佛教文化因素,如第四段中的“想火烧脐轮”和第八段中的“发火遍烧身”等操作法就与佛教密宗功法类似。这或许正是隋唐以来佛道相融趋势的一种反映。总而言之,钟离八段锦法的这种对多种道术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一种有机的整合。具体来说,此法先以“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之准备姿势和净化心神打头,中间大体遵循了头→颈→肩→腰→足,由上及下的功法操作顺序,最后又以较为高深的内丹功法“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作结,而中间又揉进了自我按摩、存想、叩齿、咽纳等多种道术。可谓首尾相贯,有条不紊。
3.套路简洁规范,易于践行。与以往的导引法相比,钟离八段锦法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其八段套路简洁规范,非常易于践行。钟离八段锦法之前,中国古代的导引法虽然数量众多,但多呈散式,不成套路章法。对此,唐代道士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导引论》中已经谈到:“尝见诸导引文多无次第。”五代宋初的蒲虔观在其《保生要录》中也认识到旧导引法“太烦,崇贵之人不易为也”,并因此而编制了被后来学者称之为“小劳术”的八节导引法。但蒲虔观的“小劳术”只不过是由前人的诸多导引法摘编而成,缺乏有机的组合,远不如钟离八段锦法简洁规范,次第有序。严格说来,钟离八段锦法只属于由八段操作法组成的系列套路式功法,而非每一个动作都前后衔接的连续套路式功法。但钟离八段锦法的这八段功法操作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初学者可先记诵功法歌,然后再弄清每一段的功法要领,按八段顺序反复练习几次,便可掌握。不过,要想达到更好的功效,还须持之以恒,勤行不怠。
(二)钟离八段锦法的历史定位
钟离八段锦法首先属于道教的,因为它是道士所创的修炼道术之一;同时,它又是世俗的,因为它在世俗的传播中得以更生,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特色的中国古典养生体操流派。既然如此,我们对钟离八段锦法的历史定位也恰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给以考量。
1.钟离八段锦法应是道教由外丹向内丹转型中道术创新的重要成果。
中国道教的长生成仙的修炼术大约以唐末五代为分野。之前,是以炼制和服食人身之外的矿石、药物等为特征的外丹术占主流,并且,在唐中期臻至鼎盛。之后,以人自身中之精、气、神的运化为修炼方式的内丹术兴盛起来,并跃居优势地位。唐末五代处于道教的这次由外丹向内丹转型的过渡时段。此际,以《钟吕传道集》为代表的道经,一方面对以往包括外丹炼制在内的众多道术进行了总结批判:“傍门小法易为见功,而俗流多得互相传授,至死不悟遂成风俗,而败坏大道。”另一方面,则在倡行大道的同时,还对内丹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不过,这种阐述主要还停留在诸如天地、日月、四时、水火、龙虎、河车、抽添、朝元等内丹之“道”的理论层面,文中尚缺少对内丹之“术”的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诚如张广保所言,以术证道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钟离八段锦法恰好可弥补道教由外丹向内丹转型时道术层面上的一点缺失。据上文考证可知,钟离八段锦法在北宋时的流传是确切的,其创始可能更早,若推至宋初或唐末五代,也不无道理。再据钟离八段锦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因为此功法中包含几处肢体动作,所以习惯上把它归为导引术之列。而实质上,此功法由多种内修功法组合而成,尤其包含诸如河车搬运等内丹功法,其内丹性质较为明显。总之,无论从创始和流传的时间上,还是据其功法特征推断,钟离八段锦法应该是道教由外丹向内丹转型中道术创新的重要成果。
2.钟离八段锦法开中国古典体操重要流派——“八段锦”之先河。
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可谓为中国古典体操的三大流派。其中,五禽戏出自汉末名医华佗,道书《养性延命录》和《太上老君养生诀》中都对此做了较详细的动作载录。五禽戏流传至今,不但流派纷呈,而且对少林五拳等仿生拳术的创编还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易筋经是出自释门的一种古代导引术,其文本《易筋经》虽然署名西竺达摩祖师著,一般认为当是假托,且书后有明末紫凝道人的题跋,可知当是明代作品。
易筋经之理论与功法兼备,代表了中国古代养生体操的较高水平,而且其“发展迅速,各式易筋经功法层出不穷,已形成一个易筋经系统”。八段锦则出现于五禽戏之后,易筋经之前,以钟离八段锦法为其源头。因此,八段锦亦如五禽戏、易筋经一样,形成了其具有一定特色的养生体操流派。不仅如此,这三者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易筋经》的成书,可能就是受了道教八段锦功法流行的刺激或启迪而创编的,最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易筋经功法中有“外壮神勇八段锦”一项,其命名显然是对八段锦功法名称的一种借移。可见,钟离八段锦法的创编不仅开创了作为中国古典体操三流派之一的“八段锦”之先河,而且也对中国古典体操的其它流派的创始或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道藏:4[Z].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2]葛洪.神仙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洪迈.夷坚志.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1988:693-694.
[4]王明清.挥麈录·后录.上海:上海书店,2001:114.
[5]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493.
[6]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3333.
[7]俞琰.席上腐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8]道藏:28[Z].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9]楚雪丝.八段锦始于晋代之说尚须考证[J].体育文1994(4):46.
[10]道藏:10[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1]道藏:20[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2]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5:1048.
[13]吴志超.导引养生论稿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88.
[14]冷谦.修龄要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5.
[15]尤乘编撰寿世青编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3:25-26.
[16]丁光迪.太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8-59.
[17]道藏:18[Z].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519.
[18]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32.
[19]吴志超.导引健身法解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012-01-18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 博士 魏燕利 2012年第1期《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网友评论
1条评论匿名
回复八段锦的历史……